教师的起源
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,教师一词最早出自《学记》:“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。”
古称“教师”为“师”,与军队有关,主要是教授贵族子弟学习射箭、骑马等军事技能,后来才转变为学习知识文化。
老师,旧称“先生”,俗称“教书匠”,今被尊称为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常以园丁、春雨、蜡烛、路灯等词语加以形容,是人类最早的职业之一。
最早的老师
三人行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——孔子
孔子名丘,是春秋时代鲁国人。儿时丧父,家境贫寒,直至15岁才入学念书,尽管起步比别人晚,但孔子敏而好学,奠定了他深厚的学问基础,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
教师节的由来
1931年教育界知名教授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,并发表《教师节宣言》,这是我国最早的教师节。
1939年,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(8月27日)为教师节,并颁发了《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》,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。
1951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,将教师节与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作为我国教师节。由于种种原因,教师节实际上并未实行。
1985年1月21日,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。从此以后,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。
1931年教育界知名教授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,并发表《教师节宣言》,这是我国最早的教师节。
1939年,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(8月27日)为教师节,并颁发了《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》,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。
1951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,将教师节与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作为我国教师节。由于种种原因,教师节实际上并未实行。
1985年1月21日,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。从此以后,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。
古代拜师流程
1正衣冠
据《礼记》记载:“礼义之始,在于正容体,齐颜色,顺辞令。”古人认为:“先正衣冠,后明事理。”因此,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,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。学生要一一站立,由老师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。
2盥洗礼
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,行盥洗礼,将手放到水盆中洗净。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,然后擦干。洗手的寓意,在于净手净心,去杂存精,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、心无旁骛,表示对拜师的诚意和尊重。
3叩首礼
第一,拜祖师、拜行业保护神。表示对本行业敬重,表示从业的虔诚,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“保佑”使自己学业有成。
第二,行拜师礼。一般是师父、师母坐上座,学徒行三叩首之礼,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。
4赠送六礼束脩
在行完叩首礼之后,古代的拜师礼之中,学生还需要赠礼,以表心意。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,孔夫子就曾曰“自行束储以上者,吾未尝无诲焉”。意思为弟子拿着肉作为见面礼来拜见师父,自己也一定会传授知识的,后来就逐渐演变为“六礼束脩”,束脩同束修,即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。
六礼束脩(xiū)分别是:
芹菜(寓意为勤奋好学,业精于勤)
莲子(莲子心苦,寓意苦心教育)
红豆(寓意红运高照)
红枣(寓意早早高中)
桂圆(寓意功德圆满)
干瘦肉条(以表达弟子心意)
5吉时献茶,先生训示
除了向先生敬献礼物之外,学生们还要选择吉时,向先生跪拜献茶,以表自己的敬畏之心。
先生则会对学生进行训话,训话内容为宣布门规及赐名,教育徒弟尊祖守规,告诫道德规范,并表达自身对学生的美好希冀等。这一系列的步骤做完,学生们才算真正的完成拜师礼。
- 上一篇:女神节| 致敬每一个发光发热的她!
- 下一篇:欢迎新同学,共筑大学梦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