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宣讲团第三期“学习榜样,功勋时代”主题宣讲
日期:2025-05-06 18:51:35  发布人:交通工程系  浏览量:26


我系宣讲团在本月进行了第二次宣讲,分别由宣讲团成员曹腾鑫,张秋在三教105,304以“功勋”为主题开展演讲。

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,总有一些人,以非凡的勇气、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,在时代的画布上绘就壮丽篇章。他们是时代的先锋,是国家的脊梁,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功勋。他们的故事,或惊心动魄,或润物无声,却无一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精神的力量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时代功勋的世界,探寻他们的传奇,汲取前行的动力。

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里,有这样一位隐姓埋名的英雄。他将自己的热血与智慧,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。在大漠孤烟中,他以坚定信念抵御艰苦;在科研难题前,他凭超凡智慧奋勇攻坚。

他,就是邓稼先。一个名字,一种精神,一段传奇。

今天,让我们一同回溯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岁月,揭开邓稼先的人生篇章。

1959年6月,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,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。之后邓稼先挑起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,选定中子物理、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,与年轻科研人员一起运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、算盘和钢笔等工具进行数学计算 。1962年9月,邓稼先领导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,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。

1967 年6 月17 日,在理论、实验、设计、生产、材料、试验等多方共同努力下,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,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。

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,突然出现了两颗太阳,同时闪耀着万丈光芒,震惊世界。

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,美国用了7 年4 个月,苏联用了4 年,英国用了4 年7 个月,而中国只用了2 年8 个月,赶在法国之前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(法国最终用了8 年零6 个月),这一发展速度在核大国中是最快的,充分反映出中国核武器事业集体的创新发展能力。

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,在掌握原子弹、突破氢弹的过程中,团结一致、攻坚克难、自力更生、自主创新、谱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史的辉煌篇章。

1982 年10 月,“原子弹氢弹设计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”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,邓稼先名列第二。

没有资料,我们就自己摸索;缺乏试验条件,我们就想尽办法克服。

在艰苦的环境中,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日夜钻研。为了攻克一个关键难题,连续奋战了几十个日夜,反复推演计算,终于找到了突破口。

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邓稼先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艰辛,不仅要面对科研上的难题,还要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。他对家人满怀愧疚,却将全部的爱与忠诚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。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核辐射的侵害,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。1985年,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,但即便躺在病床上,他仍心系国家的核事业,与于敏合作完成了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《建议书》 。1986年7月29日,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但他的精神和功绩,永远被铭记。

“君视名利如粪土,许身国威壮河山。”邓稼先以他的一生,践行了对祖国的承诺,诠释了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的深刻内涵。他是国之脊梁,是中华民族的骄傲,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。

为国铸剑,鞠躬尽瘁

我们要像邓稼先一样,始终心怀国家事,肩扛国家责,扣好爱国的第一粒扣子。立足本职岗位,以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的韧劲、“踏平坎坷成大道”的狠劲、“斗罢艰险再出发”的干劲,矢志不渝,报效祖国。

 

核发:交通工程系 点击数:26 收藏本页
分享到
相关链接

地址:河北省黄骅市北海路1777号 渤海理工学院 综合教学楼C303 联系方式:办公室电话:0317-7557931 学工处电话:0317-7557934

统一管理入口